100多年前,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作出“交通为实业之母,铁道为交通之母”的论断,提出建设16万公里覆盖全国的铁路网,以交通发展助力强国兴邦。当年的这一构想,近日在中国版图上成为现实。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14日宣布,我国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6万公里。孙中山先生百年前构想的铁路里程今日达成。

从落后时代、跟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,铁路发展见证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历史性飞跃。

新中国成立后,政府着力恢复被破坏的铁路系统。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修建时,国家经济十分困难,修路需要使用当地木材,一些老百姓连棺材板都捐了出来。铁路修通后,沿线物资不断被运往全国,带动了经济社会发展。

改革开放以后,中国铁路迎来引进、消化、吸收、再创新的大发展时期。“1997年至2007年铁路进行了六次大提速,大幅提升了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,中国铁路进入加速发展期。”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樊桦说,铁路线不断延展,带动了上下游工程建设、装备制造等行业集群式发展。

“过去钢厂只能轧25米长的钢轨,铺装完成后,两条钢轨一公里的焊缝有76处。现在钢厂可以轧100米的轨,一公里焊缝只有16处。”中国铁路北京局焊轨基地党总支书记张加玉说,高铁钢轨的平直度误差不到0.2毫米,绵延几百公里的钢轨相当于是一根轨,确保列车高速平稳运行。

钢轨变迁只是中国铁路发展的一个侧面。如今,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和商业运营速度世界第一,铁路覆盖了中国99%的20万人口以上城市,高铁覆盖了中国96%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,基本实现孙中山“把中国沿海、内地、边疆连接起来”的构想。

技术方面,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和科技创新领军企业作用,科技成果频频落地。高速列车实现明线单列时速453公里、交会时速891公里运行。复兴号采用的254项重要标准中,中国标准占84%。我国基本形成了系统完备、先进适用的铁路技术标准体系,成为世界高铁领域新的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和主导者。

服务方面,随着铁路线加密,网络化运营成效凸显,铁路“一票难求”成为历史。为了方便旅客购票,铁路部门建成了全球访问量和交易规模最大的12306票务系统,结束人们长时间排队购票、凭纸质车票乘车的历史。“我们的检票剪子都束之高阁成‘古董’了。”北京站客运车间党总支书记孙露菲说。手机购票、网络订餐、在线选座等便民措施,让旅客从“脚尖上”“指尖上”到“舌尖上”感受到铁路服务的巨大变化。

安全方面,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,实现了对安全风险全要素的全过程管控。机车、工务、供电、信号、通信等各专业建立综合监测检测体系,能够有效预防自然灾害、异物侵限等危险情况。“高铁运行线路范围内的风、雨、路基、隧道口等都有设备进行监测,所有大数据每天汇总分析,确保高铁运行安全。”北京高铁工务段安全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副主任胥雷刚说,中国铁路是世界上公认最安全的铁路。

“从落后时代、跟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,铁路发展见证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历史性飞跃。”中铁建工北京城市副中心站项目总工杨阳说,即将完工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站采用“京帆”造型屋盖,阳光直射到地下30米,每年可节电约48.6万度,有助于减少碳排放。“筑路强国的使命,我们还要继续扛下去。”杨阳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