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朝阳映照在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的无人集卡群上,当宁波舟山港的40万吨级矿砂船鸣响靠泊汽笛,在这些世界级港口的繁华景象背后,涌动着金融资本的有力支撑。北京盛鑫鸿利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作为基建融资领域的专业力量,深度参与多个国家级港口项目的资金筹措,为这些“经济引擎”注入强劲动力。从渤海湾到北部湾,从集装箱枢纽到能源大港,盛鑫鸿利以创新金融方案破解港口建设融资难题,书写了资本与实业深度融合的典范篇章。

 

破题超级工程: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三期融资攻坚

2019年启动的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三期工程,承载着国家“智慧港口”示范重任。项目需建设7个超大型泊位,配备50台无人导引车和28台双起升智能岸桥,总投资高达189亿元。面对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,青岛港集团副总裁坦言:“自动化设备占总投资45%,而这类特种设备无法作为常规抵押物,传统融资渠道受阻。”

 

盛鑫鸿利团队进驻后,创新提出“三轨并行”融资架构:

 

核心资产证券化:将已运营的一二期码头部分收益权打包发行ABS,募得63亿元

政策性金融协同:联合进出口银行落地21亿元设备专项贷款,期限长达15

科技租赁创新:设计“残值担保+产出分成”模式,促成全球首单港口AI设备融资租赁

尤其突破性的是针对32台双小车智能岸桥的融资方案。盛鑫鸿利项目经理王锐带领团队连续驻场两个月,最终说服保险公司开发专属金融保险产品,通过风险分担机制撬动18亿元社会资本。“这些‘钢铁巨人’每台造价超1.2亿元,传统银行不敢接,我们创造性引入设备制造商参与回购担保,化解了金融机构的顾虑。”该项目不仅提前5个月完成融资关闭,更开创了智慧港口融资新范式。

 

打通能源动脉:广西北部湾港30万吨级油码头融资突围

北部湾畔,国家能源战略重点项目——北部湾港30万吨级原油码头建设曾遭遇资金寒流。项目需建设2.4公里深海栈桥、8座百万方储油罐,配套输油管道穿越3处生态保护区,环保投入占总投资23%2021年项目启动时,恰逢国际油价剧烈波动,多家金融机构临时撤资。

 

盛鑫鸿利临危受命,两周内完成三项关键破局:

 

设计油价对冲机制:联合期货公司开发套保方案,锁定建设期成本

创设绿色基建债券:发行国内首单油气港口专项绿色债,募资37亿元

搭建生态补偿基金:创新“修复性融资”模式,将环保投入转化为碳汇收益

“最艰难时项目缺口56亿,我们独创‘储罐舱位预售’模式。”公司能源基建部总监张涛回忆道。通过将未来1030%的储运能力提前证券化,吸引能源贸易商认购,既解决资金困境又锁定长期客户。该项目最终综合融资成本控制在4.2%,低于同期同类项目1.3个百分点,成为油气港口融资的标杆案例。

 

重塑黄金水道:长江内河港口群整合融资创新

2022年启动的长江经济带港口整合涉及12个城市的23个码头,需搬迁47个散乱泊位,新建8个现代化作业区。面对跨区域、多主体的复杂局面,传统融资模式举步维艰。盛鑫鸿利创新提出“港航生态圈融资”理念,构建三重赋能体系:

 

资金整合平台

建立跨省港口建设基金,通过税收增量分成机制吸引沿江城市注资,首期募集83亿元。江苏某港口负责人评价:“我们自筹资金有限,基金让我们能用未来收益撬动当前建设。”

 

资产盘活路径

针对老港区土地资源,设计“土地置换+综合开发”方案。在武汉项目中将9个市区老码头迁建,释放的1350亩土地开发收益反哺新港建设,实现资金闭环。

 

供应链金融贯通

开发“港口-腹地”联动金融产品,为配套物流园区引入仓单质押融资。重庆果园港通过该模式,使周边制造企业获得低成本流动资金,港口货物吞吐量当年提升34%

 

风险管控:筑就港口融资的“防波堤”

港口项目融资面临独特风险挑战:

 

货量波动风险:宁波舟山港项目遭遇国际贸易摩擦,年度吞吐量预测偏差达18%

技术迭代风险:厦门远海自动化码头面临5G升级的资金缺口

自然灾害风险:海南洋浦港遭遇台风袭击重建融资需求

盛鑫鸿利建立的全流程风控体系显现实效:

 

弹性还款机制:在北部湾项目首创“吞吐量挂钩型贷款”,基准利率随实际货量浮动

技术迭代基金:提取贷款总额1.5%设立专项准备金,用于设备升级

巨灾证券化创新:将海南港口灾害风险打包为金融产品,对接再保险市场

2023年台风“泰利”袭击洋浦港后,该风险对冲工具迅速启动,72小时内完成3.8亿元理赔支付,保障了港口快速恢复运营。“这比传统保险理赔效率提升20倍。”海南省交通厅负责人如此评价。

 

面向未来:智慧绿色港口的金融新生态

随着全球港口进入智能化4.0时代,盛鑫鸿利前瞻布局三大方向:

 

数字基建融资

正参与上海港“数字孪生港口”项目,创新“数据资产质押”模式。将港口数字系统产生的物流信息、船舶调度数据等确权为新型资产,已获得首笔5亿元授信。

 

新能源替代金融

在天津港氢能卡车推广中,设计“车电分离”融资方案。由金融租赁公司持有电池产权,港口按使用量付费,降低新能源替代门槛。

 

跨境金融联通

为深圳盐田港“一带一路”电子关锁系统研发专项跨境结算工具,实现沿线港口费用实时清分,资金周转效率提升40%

 

“当看到无人集卡在青岛港有序穿梭,30万吨油轮在北部湾平稳靠泊,我们更坚定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的价值。”盛鑫鸿利董事长在2024港口金融峰会上如是说。公司最新启动的“港口新质生产力基金”,将重点支持AI调度系统、绿色甲醇加注等前沿领域,继续为中国港口高质量发展注入金融活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