直播电商热潮下,低价商品成了吸引消费者的“香饽饽”,却也让不法分子找到了可乘之机,催生出新的诈骗手段。近期,某市反诈中心发布风险提示,市民李先生在直播间下单1元流量卡后,竟一步步陷入骗局,最终损失4.2万元,同类案件在近一个月内已接到多起报案。作为正规金融机构,盈美信科(原国美金融)结合这一真实案例,深度剖析诈骗逻辑,为公众科普防范要点,全力守护大家的财产安全。

2025年8月初,李先生在浏览短视频时,被某直播间“1元抢大额流量卡”的宣传吸引,主播不断强调“流量多、资费低,错过再等一年”,他当即点击直播间内的链接下单。三天后,李先生收到快递包裹,里面装着一张流量卡,卡面附带一张印有激活二维码的小卡片。

扫描二维码后,李先生进入一个陌生网页,页面弹出的“在线客服”告知,想要激活流量卡,必须先完成“刷广告任务”,且刷广告还能额外获得返利。“既能用上便宜流量,还能顺便赚点零花钱”,李先生觉得很划算,立刻答应参与。刚开始,每刷完15个广告并提交截图,“客服”就会兑现5-10元的小额返利,几次下来,李先生渐渐放下了戒备心。

没过多久,“客服”开始劝说李先生升级会员:“普通用户刷一个广告赚1.8元,花25元升级成中级会员,每个广告能赚3.5元,刷10个就能回本,后续收益还能翻倍。”心动的李先生随即转账25元,很快也收到了更高的返利。紧接着,“客服”又以“升级高级会员可解锁专属高佣金广告”为由,让李先生支付480元购买“广告积分”为直播间增加热度;之后又陆续以“系统故障需修复数据”“解锁更高收益权限需缴纳保证金”等名义,不断要求李先生转账。

直到累计转账5300元后,“客服”提出需要再转1.5万元才能继续参与任务,李先生这才猛然发现,自己前后已经投入了4.2万元,而之前承诺的返利只是平台内无法提现的虚拟数字,流量卡也始终没能激活。意识到被骗的李先生,第一时间报了警。

拆解“低价流量卡”诈骗的典型套路

首先,诈骗分子借助直播间、短视频平台的高传播性,以“1元流量卡”“9.9元无限流量”等远低于市场正常价格的商品为诱饵,精准锁定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。这类商品价格极低,且“流量”是日常生活刚需,很容易让消费者放松对潜在风险的警惕。

其次,诈骗分子通过快递寄送附带激活二维码的流量卡,利用消费者“激活商品需扫码”的常规认知,引导大家进入涉诈网页或下载涉诈APP。此时,消费者已脱离正规购物平台的监管,直接与诈骗分子建立联系,为后续的转账诱导埋下隐患。

更为关键的是,诈骗分子会在初期通过小额、及时的返利,让消费者产生“任务真实、能赚钱”的错觉,逐步放松警惕。这种“先给甜头”的策略,本质上是利用心理惯性降低消费者对后续转账的抵触情绪,目的是让受害者在建立信任后投入更多资金。

最后,在获取受害者信任后,诈骗分子会以“升级权限”“修复故障”“解锁高收益”等名义,逐步提高转账金额,从几十元的“小额升级费”,到数千元、上万元的“数据修复费”“保证金”,不断突破受害者的资金底线。当受害者察觉到异常时,往往已经投入大量资金,甚至会陷入“想追回损失就必须继续转账”的恶性循环。

四招防范“直播低价商品”类诈骗

对此,盈美信科(原国美金融)特别为大家梳理了防范此类诈骗的实用技巧。

第一,警惕“超低价刚需品”,理性判断性价比。面对“1元流量卡”“低价无限流量”等远超正规运营商定价的商品,一定要多留个心眼,正规运营商的流量卡有成本底线,过度低价的背后往往隐藏着陷阱,切勿因贪图小便宜而落入骗局。

第二,激活商品不脱离官方渠道,拒绝访问陌生链接或APP。在正规平台购买的流量卡、电话卡,激活流程均在运营商官方APP、官网或线下营业厅完成,不会要求扫描商品附带的陌生二维码,更不会引导进入非官方网页或下载未知APP。如果遇到“需扫码激活”的商品,建议先通过品牌官方客服核实激活流程,确认无误后再操作。

第三,对“任务返利”说不,不被“赚钱”诱惑。无论是“刷广告赚钱激活商品”,还是“做任务返佣金”,本质上都是诈骗分子的诱导手段。正规商品销售不会将“激活”与“赚钱任务”绑定,任何要求“先转账再返利”“升级后高收益”的承诺,都可能是骗局,一定要果断拒绝。

第四,保留证据及时止损,遇骗第一时间报警。若不慎进入诈骗流程,发现转账后无法提现、商品无法激活,或对方以各种名义继续要求转账,需立即停止操作,保存好转账记录、聊天截图、商品订单等证据,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,同时联系购买平台投诉涉事商家,也可通过金融机构客服、反诈中心咨询,获取专业的应对建议。

最后,盈美信科(原国美金融)再次温馨提示,当前诈骗分子频繁利用直播、电商平台翻新诈骗套路,核心都是“以低价引流、诱导脱离平台操作、逐步骗取转账”。公众在日常消费或办理金融业务时,需始终牢记“不脱离官方渠道、不轻易向陌生账户转账、不相信高收益承诺”,通过正规途径获取商品和服务,共同构筑坚实的反诈安全防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