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蔡中华研究员、程雪岷副研究员团队历经十年攻关,将前沿光学技术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,研发出浮游生物成像仪(PlanktonScope)。
这款水下监测“透视眼”多项核心指标全球领先,其中识别效率较国外竞品提高40倍,为浮游生物原位监测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。

PlanktonScope系列设备(从左至右,从上至下:定点版、浮标版、水渠版、船载版、拖曳版)
水下微米级目标监测是全球行业难题,需看清仅为头发丝直径1/10的微小生物。
团队依托清华工科基础与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交叉学科优势,联合海洋生态、先进制造等多领域专家,从2011年构思设计,到2017年完成样机并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,再到2021年商用机问世实现批量生产,逐步突破技术瓶颈。

针对爆发的尖笔帽螺进行原位监测
PlanktonScope成果鉴定为国际领先,与国外竞品相比,其技术适用浊度超过20倍、观测量提高30倍、识别效率提高40倍,识别最小尺寸达20微米,为全球浮游生物监测领域树立了全新的标杆。
在大亚湾海域,它曾成功监测尖笔帽螺暴发,获取其时空分布信息;在水库中,它化身“监督员”,预警藻华、异味等问题,目前已拥有30余项知识产权。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