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买了几百元的拍立得相纸,一盒都没收到,现在也联系不上商家”——据11月17日《解放日报》报道,上海一位市民反映,自己数月前在某拼团小程序上购买拍立得相纸,结果物财两空。实际上,今年下半年,多家打着“低价拍立得相纸/相机”旗号的拼团暴雷,部分参团消费者统计出的受骗金额高达百万元。
此类拼团陷阱中,组织者巧妙利用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与从众心理,打出“远低于市场价”的广告,再通过少量发货、群内返图、重复使用发货视频等手段,维系拼团的表面繁荣,不断吸引新的资金注入——这表面上是又一起电商消费纠纷,实则暴露了社交拼团模式中暗藏的风险,当消费行为脱离传统电商监管框架,开始与社交关系链深度捆绑,消费者的权益保障往往会难度升级。
这类事件中,网络平台的责任边界亟待厘清。当前网络平台多以“技术中立”自居,在用户协议中以小字声明“商品和服务由团长独立提供”,试图将自身定位为纯粹的技术服务商。这种逃避责任的倾向值得商榷。拼团活动依托平台的社交链快速扩散,平台也在其中获取了流量与商业利益,理应承担起相应的监管责任、建立起与其影响力相称的风险防控机制,而非在问题发生后以“中介身份”一推了之。
同时,消费者的维权困境折射出新型消费模式的法律盲区。直接支付至团长账户的资金流转方式,使得消费者面临举证难、追责难的双重困境。即便通过诉讼获胜,也可能因经营者提前转移财产而面临执行难。此外,当维权成本远超消费金额本身时,个体消费者往往动力不足。
当消费从传统的“人货场”关系转向以社交信任为纽带,如何平衡创新与规范、效率与安全,需要多方共同思考。监管部门需明确社交拼团的法律属性,将此类业务纳入现有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;消费者则需多一分理性,不能只盯着价格,而要保持必要的风险意识。平台方应当守土尽责,着力完善团长资质审核,建立资金监管机制,设置消费保障基金。可以预见,基于平台经济的新消费业态将不断涌现,不能总是让消费者在“捡便宜”和“被诈骗”之间赌运气——这既是对消费者权益的尊重,也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。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