街角咖啡店,人形机器人轻转手腕拉出咖啡拉花;居民家中,机器人将衣物叠得整齐、归置杂物;宝马工厂里,机器人精准拧螺丝、装车窗。这些场景让厨师、家政从业者和车间工人忧心:未来工作是否会被替代?正如北京科技大学曾欣教授所言,如今的人形机器人搭载高水平人工智能,早已不是早年只会简单动作或仅供娱乐的“玩具”,而它从诞生到快速发展,不过50多年。
从蹒跚学步到身怀绝技:人形机器人的进化之路
1967年,日本早稻田大学的WABOT-1诞生,行动能力仅相当于一岁半婴儿,却以仿生人形震惊世界。1986年,本田ASIMO实现小跑、单足跳、上下楼梯甚至踢足球,打破“机器人笨重”的印象。2013年,波士顿动力Atlas原型机展现快速小跑、后空翻等复杂动作;2022年,特斯拉Optimus能拿20千克物品、时速8公里,其“大脑”搭载Dojo超级计算机,为智能升级奠基。
AI赋能:让机器人不止形似更神似
早期人形机器人多按预设程序行动,遇突发情况易“卡壳”。如今,大模型技术让机器人实现“判断-思考-决策-行动”闭环:工厂里,它能识别螺丝型号并调整操作;家政场景中,可自主规划收纳位置、避开宠物。这种会思考的能力,让机器人从机械模仿者变成适应复杂环境的伙伴,也引发了职业担忧。
全球竞逐:中国力量闪耀人形机器人赛道
在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浪潮中,中国企业也没有缺席,反而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。比亚迪主动投资人形机器人创业公司智元机器人,借助自身在智能制造领域的经验为其赋能;小鹏汽车直接下场研发,推出自研人形机器人PX5,将汽车领域的智能技术嫁接到机器人身上;小米则凭借在消费电子领域的优势,打造出人形仿生机器人CyberOne,不仅外形更贴近人类,还能通过传感器感知环境变化;中国电科21所研发的电科机器人1号,更是在工业场景中展现出强大的稳定性,可承担重型装配任务。这些国内企业的布局,不仅让中国在全球人形机器人赛道中占据一席之地,也让“中国造”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更多实际场景,成为全球行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力量。
如今的人形机器人已不是概念产品,而是走进生活的多面手,被视为继计算机、智能手机、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。其爆发力不仅在于替代危险重复工作,更因AI拥有了“智慧”。当下,全球企业的竞逐与职业人群的担忧都证明:人形机器人的变革已至,正悄然改变工作与生活,成为科技领域的焦点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