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“中国消费名品”名单公布,涪陵榨菜凭借百年传承的产业根基与持续升级的创新实力,成功入选区域品牌榜单。作为有着“国民下饭菜”美誉的传统产业,涪陵榨菜早已不止区域特产——以涪陵榨菜集团为龙头,当地已聚集40余家加工企业,构建起覆盖“种、产、销”的全产业链生态圈。2024年,涪陵榨菜产业总产值达155.45亿元。
如今,伴随涪陵“再造一个涪陵工业”的战略部署,以涪陵榨菜集团为主力军的“国民下饭菜”产品被赋予新使命:力争2025年榨菜产业规上工业产值突破63亿元、2027年冲刺100亿元。
冲击“百亿产值”目标背后的瓶颈
榨菜历来是涪陵的一张名片,涪陵也有“榨菜之乡”的美誉。多年来,涪陵榨菜集团稳坐国内酱腌菜行业“头把交椅”,旗下乌江牌榨菜市场占有率超30%。而涪陵的榨菜产业连“农”带“工”,在包装榨菜行业的市占率已高达近40%,亟待突破传统增长边界。
从市场端看,在新消费场景下,消费者对产品价值提出了更高要求,单纯依靠传统渠道、传统销售方式难以持续增加市场占有率。而产品结构上,涪陵榨菜长期聚焦“佐餐小菜”的单一形态,也面临着产品单一、创新滞后、品牌弱化等不足的困境。
从加工端看,如今青菜头处理过程中看筋剥皮等关键工序还主要依靠人力,在制造业人力成本年均增长6%—8%的背景下,传统加工模式的竞争力持续被削弱。更关键的是, 涪陵榨菜加工业的规上工业产值仅占产业链总值的40%,与涪陵“制造业强区”的定位有一定差距,加工环节附加值创造能力不足,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核心短板。如何突破这些边界,成为涪陵榨菜冲击“百亿产值”目标的首要课题。
智改数转攻坚: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60%
“榨菜是涪陵的‘家底’,它的迭代升级意味着向高向新的不断进阶。”涪陵区相关负责人说道。在涪陵榨菜集团中国榨菜城智能化生产基地,这一转型进阶已见成效:数控中枢与AGV小车协同作业,青菜头在智能设备操作下平稳运送到指定工位,开启从田间蔬菜到“国民下饭菜”的全流程实现数字化运行。
今年2月,位于涪陵高新区的中国榨菜城1号原料车间正式投产,榨菜原料青菜头实现了从卸料、清洗、入池、腌制的全流程数字化、智能化运行。“过去需要上百名工人的前端腌制加工环节,现在只需要四五名技术人员就能完成。”涪陵榨菜集团副总经理皮林对其表示,这不仅大幅节省了人力成本,数字系统还能对生产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和分析,为后续工艺和产品优化提供支撑。
早在2024年,涪陵区就印发了《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要点》,围绕榨菜这一主导产业,细化原料基地建设、“爆品”培育打造、数字化转型等重点举措,释放产业新动能。
不过,产业升级并非“龙头独角戏”。涪陵榨菜产业呈“金字塔”结构,顶端是龙头企业,基底是大量中小企业,而中小企业普遍面临“智改门槛焦虑”:一套完整智能生产线动辄上千万元,相当于不少企业一年的营收,“不敢转、不愿转”成为普遍难题。
在这一形势下,自主技术的创新研发成为推动这一“老产业”焕发新机的关键。以榨菜原材料青头菜为例:这种原料老筋分布复杂,传统手剥青菜头人力成本高,这是该行业的共性问题。涪陵榨菜集团联合设备单位共同研制了三代青菜头自动剥筋机,最新一代设备通过视觉识别+压力传导识别老筋走向,最快3秒就能剥一颗青菜头。经过数智化改造,目前涪陵榨菜加工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已超过60%,部分企业人力节省2/3以上。
多元赛道突围:从“单一佐餐”到多元生态
解决了加工端的效率问题,涪陵榨菜集团开始向“产品多元化”要增长空间——不再局限于“国民下饭菜”单一赛道,而是向榨菜+、榨菜亲缘品类、川式复合调料和川渝预制菜等多元化方向发展,在新赛道中寻找增量。
涪陵区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:“顺应市场需求,开发符合新消费场景的即食小包装、低盐健康的爆火单品,是我们推动榨菜产品实现市场突围的重要法宝。”顺应市场的变化,涪陵榨菜集团近几年相继推出了60余个榨菜产品品类,其中榨菜月饼、榨菜咖啡等多款跨界产品成功引流,旗下“乌江牌”脆口榨菜入选市经信委公布的2023—2025年重庆市消费品工业“爆品”培育清单。
多元创新的成效直接体现在数据上:2024年,涪陵榨菜产业规上工业产业同比增长8.2%,增长速度在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中名列前茅。这意味着,涪陵榨菜加工迈入工业化发展的快车道。涪陵区相关负责人表示,接下来,涪陵区将继续发挥榨菜这一传统产业的优势,继续强链补链延链,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,进一步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。
从直面加工效率瓶颈的“智改数转”,到突破产品边界的“多元创新”,以涪陵榨菜集团为首的企业集群效应正在用实践证明——传统产业并非没有增长空间,关键在于能否以“创新”破局。如今,这款“国民下饭菜”不仅守住了百年传承的品质根基,更通过效率升级+产品多元的双轮驱动,共同朝着2027年百亿产值目标稳步迈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