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从没想过风口来得如此之快。”


2024年,长期从事长寿原料研发的上海原衍生物决定谋求转型,率先在AKK菌株的规模化生产环节实现突破,亲历了功能性微生物原料产业的“爆发式跃迁”。


根据魔镜洞察数据,今年上半年,AKK菌产业呈现井喷式增长:原料成交从1月份的600万元迅速攀升至2300万元,涨幅高达283%。伴随下游食品、营养品企业的集中入局,原料供应商扩产、品牌合作消息不断传出。

https://img2.danews.cc/upload/ajax/20250901/5cf8270e263e4bd4424bc26cbfad9e37.png

从2023年年中启动菌株研发到实验室验证,再到原料落地并迅速对接起下游的品牌合作,上海原研生物只用了一年时间。其联合创始人Shirley认为,这种“几乎跑步式”的节奏并非盲目冒进,一方面得益于企业在发酵与菌株培养上的多年技术积累,另一方面下游食品与营养品企业需求几乎以爆发式的增长速度涌来,使得“快一步”成为他们唯一的选择。


事实上,这种被迫加速的背后,是整个减重市场需求的急剧膨胀。欧睿国际《2024-2025中国减重市场白皮书》显示,2024年中国减重行业市场规模超4700亿元,同比增长27%,其中“科学减脂+代谢改善”类产品增速超50%。“消费者不再满足于‘管住嘴’,而是追求有科研支撑的‘功能性干预’,AKK菌正好踩中了这个需求点。”一位行业分析师解释称。


https://img2.danews.cc/upload/ajax/20250901/75d51a6e47dcdf1f3fd4fdbc2aab0333.png

需求的猛增,直接重塑了行业格局。有人凭借果断转身抓住机遇,也有人在风口中被动出局。


浙江一家因传统营养剂滞销,此前濒临停业的生产商,用“劫后余生”形容当下的状态。负责人告诉记者,今年初捕捉到AKK菌的机会后,企紧急调整产线投产相关制剂。“幸好转得快,现在上游原料订单已经排到明年了,如果当时犹豫半个月,现在可能连汤都喝不上。”


在江苏,深耕健康食品行业多年的陈总却看得更为乐观。他的企业先后经历多个健康赛道的起落,如今也全力投入AKK菌健康补剂。“这个产业有科研基础,不是纯概念炒作。我们判断,未来几年市场空间依然广阔。”


但不是所有玩家都能平稳过弯,对于一些中小原料供应商来说,情况似乎并不乐观。


“小作坊正在加速出局。”原衍生物联合创始人Shirley直言,“他们大多数原料品控不足、生产体系不健全,既难以保障原料质量,也缺乏与品牌方长期配合的资金和服务能力。”即便试图通过压低价格争取订单,这批中小厂商也难以应对快速迭代和技术升级的需求,只能在这一轮浪潮中逐渐掉队。”

https://img2.danews.cc/upload/ajax/20250901/8d3aa38ba27d4fd6216aa61ab2dade42.png

这意味着,AKK产业虽正处在快速扩张期,但淘汰与分化同样在进行。


“我们的AKK原料规模化投产后,行情肉眼可见地上涨,好在算是赶了个早集。不过,从最初我们就没打算过度依赖风口。”记者采访中,Shirley如此表示,AKK菌产业本身就具备长期价值,真正决定企业能否穿越周期的,是科研投入、产能稳定和上下游的产业链协同。


也是因此,一些企业已开始布局“风口后的生存逻辑”。记者在上海原衍生物官网看到,其二期高密度发酵工厂正在加紧建设,建成后产能将比一期提升两倍以上。同时与美国领先植物基营养原料供应商Nutraland USA建立战略合作,聚焦Somato®植物褪黑素、高端黑姜提取物Actizing™、米胚多胺Miricell™等前沿原料,在抗衰、睡眠支持、代谢调节等多个大健康产业条赛道上同步发力。在Shirley看来,快速响应市场固然重要,但更关键的是在扩张中建立起长期的竞争壁垒。

https://img2.danews.cc/upload/ajax/20250901/0a64331e1dee4e8092d64b695ed76522.png

图源/上海原衍生物官网

对于行业未来,她的预判更显冷静:“接下来6-12个月,将会是行业的‘洗牌期’。不少企业没做过微生物发酵,只是采购现成菌株进行代工,没有技术壁垒,也缺乏质量管控。


随着头部企业扩产、行业标准完善,这些“追风口”的原料企业大概率会被淘汰。真正能留下来的,一定是那些把技术、质量、研发扎得深的企业。“风口可以带来机会,但决定能否飞得长远的,还是翅膀本身的质量。”Shirley坦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