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、主任医师伊广谦,从事中医相关工作六十载。六十年间,他持续钻研中医经典,参与临床诊疗,投身古籍整理,在中医临床、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领域均有实践。

治学理念:融合与兼顾的实践方向

伊广谦的中医治学理念主要有三方面。其一为“执中明西”,受余瀛鳌先生“中西兼备”理念影响,他主张坚守中医中药核心,同时学习现代医学与科学知识,将辨证与辨病结合,用于提升治疗精准度与经验总结效率。其二是“勤求古训,博采众方”,既遵循中医经典理论,重视经方应用,也广泛吸纳晋唐宋元明清及民国以来医家的学术成果,尤其关注民国医家在复杂环境下的传承与实践经验。其三为临床与文献并重,他认为中医医生需“多临证,勤读书”,一方面通过临床积累诊疗经验,另一方面从中医典籍中汲取理论养分,并据此整理出版多部医方、医案类古籍著作。

求学经历:两派传承奠定专业基础

伊广谦的中医学习始于对中医知识的钻研,早年系统研读《黄帝内经》《伤寒杂病论》《千金要方》《本草纲目》等经典著作。1980年,他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,成为余瀛鳌先生的硕士研究生,是当年东北三省唯一考入该研究院的考生。余瀛鳌作为中医孟河医派传人,常用古籍经典方剂治疗疑难病症,这让伊广谦对中医的临床价值有了更直观的认识。

在此之前,伊广谦已受教于高愈明先生创立的灵兰医派。孟河医派强调“脾胃为后天之本”,注重脏腑气血整体调理;灵兰医派主张“调神先调气血”,关注情志与疾病的关联。两种医派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在他身上融合,使他形成了关注患者整体状况的诊疗思路,既重视对症治疗,也兼顾患者生活作息与情志调节,这一思路成为他后续工作的核心准则。

临床实践:辨证施治与经验积累

伊广谦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年,积累了治疗多种疑难杂症的经验,包括萎缩性胃炎、胃食管反流、冠心病顽固性心绞痛、糖尿病及并发症、肌无力、肺纤维化、肺结节、甲状腺结节、乳腺结节,以及妇科子宫内膜异位症、多囊卵巢、卵巢功能萎缩等病症,并自创部分经验方。

此外,伊广谦对唐代孙思邈《备急千金要方》中的“孔圣枕中丹”有深入研究。该方剂由龟板、龙骨、远志、菖蒲组成,制蜜丸后以黄酒送服,适用于心血虚弱所致的精神恍惚、心神不安、健忘失眠,具有补心、安神、益智功效。临床中,他针对考生因压力出现的健忘、失眠、心神不宁等问题,结合考生体质差异,在原方基础上调整配伍,以提升方剂效果。

文献研究:古籍整理与医学传承

在临床工作之外,伊广谦长期投入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。1989年,他整理范行准先生100余万字的《中国病史新义》;1995年,参与编写我国首部现代中医大型综合性辞书《中医大辞典》;1996年,参与编写的《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》获全国科技信息系统优秀成果二等奖。

针对部分中医古籍濒临失传或传抄谬误的问题,他校勘《太医院膏丹丸散方剂》《伤寒贯珠集》等13部历代著作,修正错误、补充残缺;主编《中医方剂名著集成》《中国中医药发展史代表人物》,梳理中医名词术语、方剂理论及发展脉络;整理《明清十八家名医医案》,系统呈现前人辨证思路与用药经验。其中,《中医方剂名著集成》《明清十八家名医医案》《薛氏医案二十四种》均为百万字规模著作,他还参编《中国大百科全书(传统医学卷)》《中国医学百科全书(中医卷)》《华佗研究集成》等数十部书籍。

传承与创新:中医发展的时代探索

作为灵兰医派第三代传人,伊广谦重视中医传统传承,向营口市档案史志管理中心捐赠高愈明先生及灵兰医派的史料书籍,同时推进高愈明旧著的征集与整理工作,并培养指导灵兰医派第四代传人。

在传承基础上,他主张中医创新发展。受余瀛鳌“中西兼备”理念影响,他提出“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”,建议中医从业者了解现代医学知识,尝试用现代科学语言阐释中医理论;推动中日医学交流,提议整理日本汉方古籍,借鉴相关经验助力中医国际化;倡导在“治未病”、慢性病管理等领域拓展中医应用场景。

六十年来,伊广谦的科研成果曾获国家科技部、卫生部、中国中医科学院多项奖励。他在临床、文献研究与传承创新领域的持续实践,成为中医传承与发扬的重要组成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