卢爱妮教授揭秘产妇真实心声:从“疼到怀疑人生”到“重获新生”,腹膜外剖宫产如何改写分娩记忆?

“第一胎剖宫产的疼,像有把钝刀在肚子里反复搅动,每一秒都在怀疑人生;第二胎遇到卢教授,术后我竟能自己抱孩子喂奶——这哪是生孩子?简直是重获新生!”近日,在郑州美中商都妇产医院的产妇分享会上,32岁的二胎妈妈李女士含泪讲述的亲身经历,让在场的准妈妈们既心疼又振奋。而这场“疼痛与新生”的对比,正源于一项被医学界称为“温柔分娩术”的腹膜外剖宫产技术。

一胎之痛:普通剖宫产的“隐秘伤痕”

五年前,李女士在老家医院迎来第一个孩子。由于胎儿臀位,她不得不选择剖宫产。“麻醉退去后,那种疼让我终生难忘——伤口像被火烤,子宫收缩的痛一波接一波,连翻身都要咬着毛巾。”她回忆道,术后三天无法自主排尿,第七天下床时双腿打颤,更让她崩溃的是,伤口因反复摩擦出现感染,愈合后留下蜈蚣状的疤痕,“每次看到那条疤,都会想起那段暗无天日的日子”。

更令她困惑的是,当她向亲友倾诉痛苦时,得到的回应往往是“剖腹产哪有不疼的?”“忍忍就过去了”。这种“疼痛被默认”的无奈,让她在备孕二胎时陷入恐惧:“难道还要再经历一次地狱?”

二胎转机:腹膜外技术打开“无痛新世界”

转机出现在一次孕妈群里。当李女士看到群友分享的腹膜外剖宫产案例——术后6小时下床、24小时哺乳、疤痕细如发丝——她立刻联系了该技术的权威专家卢爱妮教授。

“传统剖宫产需切开腹膜进入腹腔,而腹膜外路径巧妙绕过腹腔脏器,直接从腹膜外间隙分离至子宫,减少了对肠道、膀胱的刺激。”卢教授用模型耐心解释,“这就好比拆房子:传统术式要推倒整面墙,而我们只拆需要的砖,创伤小,疼痛自然轻。”

手术当天,李女士原本紧张到攥紧床单,但麻醉生效后,她只感到腹部有轻微牵拉感。“全程没有撕心裂肺的疼,甚至能听到卢教授和护士轻声说‘宝宝很健康’。”更令她惊喜的是,术后返回病房两小时,她竟能自己坐起喝粥;24小时后,她抱着新生儿在走廊散步,路过镜子时忍不住驻足:“这次疤痕只有3厘米,像一条细线,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!”

产妇心声:“重获新生”背后是医学的温度

在术后分享会上,李女士哽咽着说:“以前觉得‘为母则刚’是赞美,现在才明白,它不该是让妈妈们默默承受痛苦的借口。”她特别提到,卢教授团队在术后的关怀同样重要:“护士会定时来帮我按摩下肢,教我怎么用束腹带保护伤口;营养师根据我的体质调整餐食,连排气都变得轻松。”

卢爱妮教授对此感慨万千:“医学的进步,不仅是技术的革新,更是对‘人’的尊重。腹膜外剖宫产的终极目标,是让分娩回归生命诞生的喜悦,而非疼痛的煎熬。”她透露,团队正在推广“无痛分娩全周期管理”,从孕期疼痛教育到术后康复指导,全方位消除产妇的恐惧。

专家解读:腹膜外剖宫产适合哪些人?

面对准妈妈们的提问,卢教授总结了三大适应人群:

恐惧传统剖宫产疼痛者:尤其适合一胎剖宫产留下心理阴影的宝妈;

疤痕体质或追求美观者:腹膜外术式切口更小,愈合后疤痕不明显;

有腹腔粘连风险者:如曾患盆腔炎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产妇,可避免二次损伤。

从“疼到怀疑人生”到“笑着抱娃出院”,李女士的故事不是个例。在郑州美中商都妇产医院,越来越多的产妇通过腹膜外剖宫产技术,改写了自己的分娩记忆。这背后,是医学对生命尊严的守护,是医生对“减少伤害”原则的坚守,更是无数家庭对“温柔分娩”的期待——毕竟,新生命的降临,本就该是一场充满爱与希望的庆典。